辽沈战役纪念馆: 《攻克锦州》全景画馆为国内首创,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
曾祥裕 曾海亮
曾祥裕风水团队在锦州作风水实践时,特地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游人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
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走近辽沈战役纪念馆,依次参观了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陈列内容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
其中《攻克锦州》全景画馆为国内首创,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全景画馆采用绘画、雕塑、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是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
参观之中一幕幕战争的血与火的残酷画面震憾人心。我感触最深的是该馆没有曲解历史,以尊重历史的严肃态度向我们展现了赢得这场战役的有功之臣,其中客观评价了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的贡献,从中我也了解到辽沈战役中解放军战将中有赣南籍的赖传珠、邱会作、吴法宪等人。
中国历史车轮已驰向21世纪现代化,但是对国人尤其青年一代来说,他们心中对新中国建立之来之不易,不以为然。有的地方烈士纪念碑被开发商推倒,有的烈士陵园破烂不堪。
这种种残酷现实让我脑海中常冒出列宁那句名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1997年我任赣州晚报记者采访过一次老赣州市委迎中秋老干部座谈会,当时一位原赣南农药厂党委书记的妻子在会上叙述企业改制后其丈夫身患重病,医药费难以及时报销的悲痛经历,我听后心中不知滋味,心想这位党委书记曾经与我岳父一样是南下干部,身经百战,屡立功劳,他做梦想不到在他晚年病身之时看病报销会有这么困难。当时主持会议的市委记胡长林听后心情沉重地说,我们没有理由不给这些为新中国建立浴血奋战的老干部报销医药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一个不懂得感恩不知荣辱不持操守的民族必灭亡!一个不懂得感恩、感谢和奉献的人往往缺乏责任感!
我们不能做历史负心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记得前人为我们用血肉铺就的道路!
在与锦州朋友交谈之中,他们说,辽沈战役给锦州累累白骨阴魂不散,时过七十年啦,锦州城上空每到天阴或夜幕降临之时,天空中发出乌鸦嘎嘎的鸣叫声!
乌鸦,一种灵性之鸟。
乌鸦终生一夫一妻,并且懂得反哺(照顾父母)。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古代史籍《淮南子》《左传》《史记》也均有名篇记载。
唐代以后,方有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在汉族民众的心目中,“乌鸦”这一普通的飞禽早已成为不祥的征兆。“乌鸦嘴”、“乌合之众”、“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成语、谚语无一不对乌鸦充满了厌恶之情,以至于“乌鸦”成为民俗中的一类禁忌。
无论是凶是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
黄昏之时我在锦州大街小巷中散步不时看到乌鸦俯冲下来停留在树枝上,我想这也许是长眠地下的阴魂在呼唤着什么?是目睹现实社会一幕幕腐败现状与自己的奋斗的理想背道而驰心存怨气,还是为自己过早断送性命没有享受胜利果实,与富贵荣华永隔一方,心存不甘呢?
